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6952.“伸出手来捉住它的尾巴”表从感官层的最末部分提升某种事物的能力。这从“手”和“蛇的尾巴”的含义清楚可知:“手”是指能力,如前所述(6947节);“蛇的尾巴”是指感官层的最低部分,“蛇”是指感官层(参看6949),因此“蛇的尾巴”是指感官层的最末或最低部分。“伸出并捉住”表示提升或提升某种事物,因为伸出手来捉住地上的某种爬行生物的人便将它提起。由于“蛇”表示分离的感官层和由此而来的基于感官幻觉或谬误对信之真理的推理,故“蛇的尾巴”表示虚假本身,因为这邪恶构成最末和最低的部分。陷入虚假,因而陷入最末和最低之物的人完全向下、向外看,也就是注视世界和地,而不是向上、向内看,也就是注视天堂和主。
“蛇的尾巴”表示这类事物,这一事实清楚可见于启示录:
蝗虫有尾巴像蝎子,尾巴上有毒钩,有能力伤人。(启示录9:10)
“像蝎子的尾巴”和“尾巴上的毒钩”是指基于虚假的狡猾推理,他们利用这些推理说服人,从而害人;这就是为何经上说“它们有能力伤人”。
又:
这马的尾巴像蛇,并且有头用以害人。(启示录9:19)
此处“像蛇的尾巴”表示基于虚假的推理,他们利用这些推理造成伤害,尤其是经上说,这种尾巴是马的尾巴,并且有头。因为“马”和“头”表示心智中的理解力区域,故此处“尾巴”表示基于幻觉或谬误和由此衍生的虚假、反对真理的更狡猾的那类推理;这些推理是最低级的,因为反对真理的推理越狡猾,就越低级。
又:
龙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把它们摔在地上。(启示录12:4)
“龙的尾巴”同样表示基于虚假的推理;“天上星辰”表示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把它们摔在地上”表示摧毁它们。这龙就是那利用基于虚假的推理迷惑人,并在伊甸园利用知识树,也就是利用基于感官事物、因而基于幻觉或谬误的记忆知识迷惑“众生之母”或夏娃的蛇。这一点也清楚可见于启示录:
大龙被摔下来,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和撒旦,是迷惑全世界的。(启示录12:9)
“尾巴”一般是指分离的心智感官层,只向下看,不向上看,因而只注视大地,不仰望天堂,故也表示虚假;这一点清楚可见于以赛亚书:
耶和华必从以色列中剪除头与尾,棕枝与芦苇;长老和尊贵人就是头,以谎言教人的先知就是尾。(以赛亚书9:14-15)
此处“尾巴”明显表示虚假,在圣言中,虚假被称为“谎言”。又:
无论是头与尾、棕枝与芦苇,都不能为埃及做工。(以赛亚书19:15)
“芦苇”表示最低级的事物。摩西五经:
你若听从你神的诫命,耶和华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只居上不居下。(申命记28:13-14)
“尾巴”表示最低级的部分,它向下或向外看,也就是注视世界和大地,而不仰望天堂和主。因为当人处于信与仁之良善时,人类心智的内层,连同感官层就被主向上提升。但是,如果他陷入邪恶与虚假,那么这内层连同感官层都向下看,因而只注视世上的事物。结果,他脱去人性,披上兽性,因为野兽就向下看,或只注视地上的事物。凡向下看的人都意愿邪恶、思想虚假;而凡被主向上提升的人都意愿良善、思想真理。主的这种提升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由此脱离邪恶与虚假也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天使能明显感觉被提升;它就像朝向重心的趋向力,这重心就是主在祂的太阳里面的所在之处。天使的头都朝这个方向被提升,而地狱之人的脚都朝这个方向被提升,以致天使都向上看,而地狱里的人都向下看(参看3641, 3643节)。又:
在你中间寄居的,必上升高过你,高而又高;你必下降,低而又低;他必作首,你必作尾。(申命记28:43-44)
此处意思也一样。以赛亚书:
对他说,你要谨慎安静,不要害怕,不要因亚兰王利汛,并利玛利儿子的烈怒,这两条冒烟的火把尾巴而心里胆怯。(以赛亚书7:4)
“亚兰王利汛”表示对邪恶的认知或知识,“亚兰”(Syria或叙利亚)表示对良善的认知(参看1232, 1234, 3680节);因此,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对邪恶的认知;“撒玛利亚王利玛利的儿子”表示对虚假的认知或知识。对邪恶的认知和对虚假的认知就是“尾巴”,因为它们是最低级的事物。“冒烟的火把”表示烈怒。
8992.出埃及记21:7-11.人若卖女儿作婢女,她不可像男仆那样出去。她若在她主人眼里为恶,以致主人不与她订婚,就要许她赎身。主人若以诡诈待她,就没有权柄把她卖给外邦人。主人若将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就当照女儿的规矩待她。他若为自己另娶一个,不可减少那女子的饮食、衣服并好合的事。若不向她行这三样,她就可以不花银子,白白地出去。
“人若卖女儿作婢女”表源于属世快乐的对真理的情感。“她不可像男仆那样出去”表与缺乏情感的真理不同的一种状态。“她若在她主人眼里为恶”表如果源于属世快乐的对真理的情感与属灵真理不一致。“以致主人不与她订婚”表以致它无法与它结合。“就要许她赎身”表疏远这些真理。“就没有权柄把她卖给外邦人”表不可传给那些不是出身于教会信仰的人。“主人若以诡诈待她”表这将违反神性秩序的律法。“主人若将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表它若与某种衍生真理一致,以至于能与其结合。“就当照女儿的规矩待她”表它将如同对真理的纯正情感一般。“他若为自己另娶一个”表与源于某个其它源头的对真理的情感结合。“不可减少那女子的饮食、衣服并好合的事”表不剥夺“饮食”所表示的内在生命,也不剥夺“衣服”所表示的外在生命,因而不剥夺“好合的事”所表示的结合。“若不向她行这三样”表剥夺这些东西。“她就可以不花银子,白白地出去”表疏远那属灵真理,没有与它结合的真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